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请悉知。
江西考生小宇(化名)拿着录取通知书走进福耀科技大学的校门时,大概没料到自己会成全网讨论的焦点。这个刚满 18 岁的少年,只是想提前见见校长王树国,聊聊专业选课的细节,却没想到面谈视频发到网上后,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。
“见校长能当饭吃?”“别去当小白鼠了,正经大学不香吗?”“新学校连硕士点都没有,毕业找工作都没人认”…… 尖锐的吐槽像冰雹一样砸过来,让这场本应充满憧憬的会面,蒙上了一层诡异的阴影。更有人翻出学校的招生简章逐字挑刺,把 “院士当班主任” 说成 “噱头”,把 “6:1 师生比” 贬为 “资源浪费”,字里行间的酸意,隔着屏幕都能闻到。
网友的焦虑并非全无道理。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,选大学就像押注未来,谁都怕踩坑。福耀科大确实太 “新” 了,今年刚迎来首批 50 名本科生,没有往届就业数据可查,没有学长学姐分享经验,连硕士点都还在等教育部审批。家长群里流传的 “灵魂三连问” 戳中了所有人的痛点:保研名额有多少?学历能被公认吗?将来找工作时,HR 听说过这所学校吗?
这些疑问,在小宇和王树国的面谈中也被反复提及。这位前西安交大校长、哈工大校长,如今一头银发仍精神矍铄,面对学生的忐忑,他没有打官腔,而是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,一笔一划地记录:“你担心的实习问题,我们已经和 12 家企业签了合作协议,大二就能去实验室轮岗”“保研政策正在制定,但可以保证的是,只要你够优秀,学校会动用所有资源帮你对接国内外名校”。
这样的坦诚,在当下的高校里并不常见。要知道,很多学生直到毕业,都没见过校长的面,更别说面对面提诉求了。有网友对比后直言:“至少这所学校敢把校长推到台前,比那些招生时吹得天花乱坠,入学后啥都不管的强。”
评论区的争吵,本质上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。质疑者信奉 “稳妥至上”,觉得选大学就得挑历史悠久、排名靠前的,哪怕专业不喜欢,至少 “牌子硬”;支持者则觉得 “机会更重要”,6:1 的师生比意味着每个学生都能被关注,院士当班主任意味着能接触最前沿的课题,大二进实验室更是多少名校生都羡慕的机会。
其实类似的争议,在南方科技大学刚建校时也上演过。2012 年首届招生时,同样被骂 “野鸡大学”,家长们挤破头想把孩子转走。可如今再看,南科大的毕业生要么进了清北复交读研,要么拿到硅谷大厂的 offer,用实力打了当初质疑者的脸。
福耀科大的 “底气”,来自两个无法忽视的名字:曹德旺和王树国。前者砸了 100 亿办学,放话 “不求回报,就想为中国制造业培养人才”;后者深耕高等教育几十年,从西部到东北,总能把普通学校带成顶尖学府。这对组合,让不少人看到了 “逆袭” 的可能,就像王树国在面谈时对小宇说的:“如果所有答案都摆在桌面上,那这所学校也就轮不到你们来创造历史了。”
有意思的是,吵得最凶的往往不是当事人。小宇在面谈后发了条朋友圈:“王校长说,实验室的设备已经调试好了,就等我们开学。” 配图里,他站在写着 “福耀科技大学” 的石碑前,笑得一脸灿烂。家长群里,另外 49 名新生的父母正在讨论开学要带什么行李,有人已经开始自学大学物理,有人在打听附近的租房价格,没人理会网上的风言风语。
他们的冷静,或许比任何争论都有说服力。选大学从来没有标准答案,有人适合在传统名校里按部就班,有人就该在新兴学校里闯闯荡荡。就像买股票,有人喜欢买蓝筹股求稳,有人偏爱潜力股搏一把,没有对错,只有适合与否。
至于那些酸溜溜的评论,更像是对 “不确定性” 的恐惧。怕孩子成了试验品,又怕错过下一个风口,这种矛盾的心态,让很多人陷入了焦虑。其实不妨学学小宇的坦然,既然志愿表已经交了,与其纠结 “该不该去”,不如想想 “怎么把这条路走通”。
四年后的事谁也说不准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如果这 50 名学生真能在实验室里做出成果,能在行业里闯出名气,到时候那些骂得最狠的人,说不定会悄悄把 “福耀科大” 加到考研备选名单里。毕竟,在教育这件事上,实力永远比偏见更有说服力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!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